鼓樂文化
classification
聯系我們
contact us
紅鼓定制_紅鼓廠_腰鼓廠家-偃師市玄奘民族樂器公司
聯系人:李經理
手機:18238889289
地址:洛陽偃師商都路47號(博物館對面)
生產地址龍騰鼓廠:河南洛陽玄奘故里開發區
生產地址玄奘民族樂器公司:河南偃師市緱氏鎮工業園區
一
“鼓聲響,傳承中華文明;鑼音鳴,聚集民族之魂?!边@是楊陵區上川口村一幅巨大的廣告牌上的文字。上川口村位于國家農業示范區——楊凌的東郊,有專門的公交車可以直達,交通很方便。村莊的近旁依次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鑼鼓加工廠和醒目的廣告牌,時時告訴路人:這里以鑼鼓的加工制作而聞名。
在村莊的東北方位,蜿蜒著五六百米寬的川道,川道口有兩個村莊:東向的叫下川口,西邊的叫上川口。上川口村以鑼鼓加工為主業,從村貌上看,上川口比下川口明顯富裕。上川口村分為東西兩個堡,村莊經過統一的規劃和綠化,整潔而舒適。全村一共有六百余戶居民,目前有半數以上的人家參與鑼鼓的制作。
據六十歲左右的匠人們講,上川口村先是從事銅鑼的制作,但具體起源于何時也沒有確切的記載,只是聽老一輩的傳言,在晚清時期就有了,而鼓的加工時間則要晚得多。1974年,村上派出六個青年人到西安紅旗鑼鼓廠學習加工技術,隨后回村開始從事這門手藝。八十年代以前,鑼鼓加工業屬于生產隊的編制,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,原先參與加工的人員便在自己家中進行小規模的生產。隨著加工規模的擴大,庭院的有限空間已不能適應產業的需要,同時也為了不擾民,他們便將加工車間從村里移到了村外。今天,上川口村的鑼鼓加工已采用工廠的生產模式,一共有近二十家企業,可解決四百余人的就業。
二
由于工具的改進,中小型加工機械的運用,現今的鑼鼓加工業基本上已是半手工化了,傳統的手工勞動被簡化了許多。木料的加工與膠合、牛皮的固定等工藝,都較以前簡便而且結實了?,F在鼓的生產過程中已經不需要匠人加工所有的零件,牛皮、鐵釘、膠料等都可以購買成品,這樣便提高了批量生產的速度。因而,現在的加工程序就要比傳統的技藝簡單許多。以下就將對鑼鼓的加工程序作一介紹:
鼓的加工程序
1、 選料、下料。
2、 解鼓板。根據不同的鼓腔,在下成小料的毛坯上切割,然后堆放晾曬。
3、 烤板。將晾曬干透的鼓板整齊置入烤爐內,繼續烘干。
4、 做鼓腔。將出爐的干板按要求精細地膠合成鼓腔的毛坯,要求無次品板出現,無漏縫,圓要標準。
5、 齊腔口,刮腔面。要求腔口平整,腔面要光滑。
6、 上皮。將泡好的牛皮蒙在做好的鼓腔上,用拉繩上緊,確認牛皮的力度已達頂點,再風干晾曬后釘上鼓釘。
7、 拋光、上漆。將成品鼓從架上取下后,進一步對腔面拋光、打磨,***后油漆處理,成品入庫。
電刨、電鋸以及成品部件的運用,讓匠人們覺得方便了許多,但木料的短缺成為他們新的憂慮,做鼓腔的木料很雜,質地不一,質量好的棗木、梨木和桃木等果木料越來越難找,將人們為了節約木料,降低成本,東拼西湊、縫縫補補也就在所難免了,這便自然影響了鼓的質量。
現在的鼓很少進行裝飾,除非買主有特殊的要求,因為繪制圖案很慢,會使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,更主要的原因是,善于繪畫的匠工已經很難找了,筆者在上川口村看到,***好的鼓廠內,畫工的技藝也很粗略。
銅鑼及鈸的加工程序
1、 熔銅。將收集來的銅片置入鍋內,加入云錫,在一千度以上的高溫上加熱熔解。
2、 制餅。將熔化的合錫銅水澆入準備好的范內冷卻,制成碗口大的銅餅。
3、 鍛打。將銅餅一邊加熱,一邊鍛打,使其成形。
4、 拋光。等銅器冷卻后,在拋光機上進行拋光。
在熱氣騰騰的銅器加工車間里,丁丁當當的敲打和細致的打磨已被機械的巨大聲響所替代。在這里,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手工業的現實轉型,但在今天的時代,我們很難,其實也不必抱有純手藝的唯美理想,因為手工和機械不應是天然對立的,機械應是人手的延伸,是人類進行勞作的組成部分。在向工業化社會演進的路途中,我們對于傳統手藝的保護與研究,更多的是出于對手工藝技術和手工藝誠實美德的歌頌與眷顧,而并非手工藝的形式。
機械的參與,簡化了手工勞作的復雜性,但勞動的強度并未因此而削減,相反還有所加大。機械的價值在于商業化的批量生產,其產品比純手工的器物在價格上自然低廉。社會的量化需求所帶來的粗糙性生產,需要我們在機器與手工生產之間取得平衡。
三
陜西省鑼鼓生產的傳統村落在武功縣的鑼鼓村,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上川口村逐漸取代了鑼鼓村在西北地區的地位?,F在,每個企業的年銷售量都在兩萬件左右,隨著楊凌國家農業示范區的發展,給上川口村帶來了不少的商機,在定期召開的農業博覽會上,鑼鼓產業成為一個新的亮點,同時,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企業不少的照顧,幫助企業解決在土地征用上的實際困難,近兩年,也免去了企業原本繳納的部分稅款。這都給傳統手藝的鄉鎮企業化增添了不少動力,政府還幫助企業在網絡、電視、報紙等多種媒體上進行宣傳,使企業的營銷額逐漸不斷上升。
不少企業主近幾年都深有體會,雖然產品的利潤比八十年代時降低了不少,但現在的銷量卻大得驚人。用鄉親們的話來講:做多少,賣多少,根本存不住貨?,F在由于產量大了,企業多了,市場的競爭自然就變成了薄利多銷。
工人們上班也很方便,企業就與村莊相鄰,從事簡單加工程序的人員,月收入也在五百元上下,技術含量高的可以達到兩千元以上,企業也會根據農民的耕作時間來調整工作,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上班。這給當地農民帶來了良好的就業機會,他們可以不用擠到城里去打工,在老人的贍養和子女的教育上都可以兼顧。
上川口村的鑼鼓生產,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公司化、企業化的道路,對于傳統手工藝的技術傳承既提出了問題,也開創了道路,對于鄉民的就業及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都有可供借鑒的現實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