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是精神的象征,舞是力量的表現,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。按古文獻記載,***早的鼓,是進入陶器時代用陶土燒制的“土鼓”,土鼓標志著農耕文化型舞蹈之開端。從《周易》:“鼓之舞之以盡神”的記述可知,早在商周時代不僅出現了原始的鼓舞形式,而且鼓與舞相結合的樂舞形式,已成為鼓舞、激勵人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,鼓舞情貫古今。
鼓的起源——六鼓四金
原始社會,人們只知敲擊石器給舞蹈助興;進入陶器時代后,人們能用陶土燒制成“土鼓”,并用蕢草制成鼓槌來敲打,如《禮記.明堂位》:“土鼓蕢桴葦草,伊耆氏之樂也。”之后,土鼓、葦笛等樂器和歌舞結合則是古代的“樂”,即歌、舞、樂三者融于一體的樂舞雛型。進入周代,土鼓已用于國家的各種祭祀與禮儀,按《周禮》的規定:“凡國祈年于田祖,吹豳雅,擊土鼓,以東田鈞。國祭蠟則吹豳頌,擊土鼓,以息老物”(“豳”字是古代的地名,今陜西彬縣、旬邑縣一帶,為農耕民族、漢族先民及農耕文化的發祥之地),說明在祈求豐年和年終祭蠟中,都用鼓舞取悅神靈。周代是農耕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,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,設置了名為“鼓人”的官職,并制定了一套鼓樂的制度?!吨芏Y》“鼓人,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,以節聲樂以和軍旅,以正田役”,從此鼓舞更加規范的用于各種祭祀、軍事、勞作及其他活動中。由土鼓發展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,蒙上獸皮鼓面制成“革鼓”,則是鼓與鼓舞的又一次飛躍,還和當時對自然現象的崇拜與巫術觀念有關。人們把天上雷霆的轟鳴、春天氣候的溫馨、萬物生長的動態、音聲等,都融會于“鼓”這一實物與概念之中,認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,鼓聲像雷聲一樣可以引來雨水,滋潤農作物生長。所以《易.系辭》有“鼓之以雷霆”之說;《風俗通義》釋義:“鼓者,郭也,春分之音也。萬物郭皮甲而出,故謂之鼓”,《說文解字》釋意也相同。古文中,郭同廓,有擴張、延伸與成長等意,因此,鼓也就成為農耕民族的精神力量,激發著人們從事辛勤的農事勞動。神話與傳說中也有許多鼓的記述,如《山海經.大荒東經》:“東海中有流波山,入海七千里。其上有獸,狀如牛,蒼身而無角,一足,出入水則必風雨,其光如日月,其聲如雷,其名曰夔。黃帝得之,以其皮為鼓,橛以雷獸之骨,聲聞百里,以威天下。”夔是獨腳如龍的怪獸,雷獸即雷神,用這種獸之獸皮、獸骨制成革鼓與鼓槌,其聲音和威力自然是無可比擬的。源于人、神、獸三者不分的神話時代關于鼓的傳說,在農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。
六鼓四金——源于《周禮》的“六鼓四金”一詞,所表達的雖是三千年前周代的鼓樂形式,但它和今日中國各民族的鼓舞,卻有著一定的源流關系。按《周禮》規定:“六鼓”的鼓名與用途是:雷鼓、鼓神祀,靈鼓、鼓社祭,路鼓、鼓鬼饗,fen鼓、鼓軍事,gao鼓、鼓役事,晉鼓、鼓金奏。“四金”是:以金綽和鼓,以金錨節鼓,以金饒止鼓,以金鐸通鼓。這些古字、古義雖難讀、難懂,又屬于古代舞蹈史的研究范疇,但可以幫助我們對今日鼓舞源流的探索。如山東“鼓子秧歌”每年開演前要先到土地廟前表演鼓舞以祭社,要沿途撒香包、小米、紙錢。此風習就有“鼓祭社”“鼓鬼饗”的古俗遺意。土鼓是鼓的起源,革鼓與鼓舞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類型,中國西南出現的銅鼓與銅鼓舞有長江流域楚文化的色彩,用整段樹干挖空制成木鼓與木鼓舞是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。源于薩滿教的抓鼓與抓鼓舞則是草原文化型的鼓與舞的形式。隨著國內各民族之間、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交往日益頻繁,鼓的造型與制作工藝,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?,F在流傳的鼓舞中,鼓的質地有土(陶)、木、銅、鐵、竹之分,并因其造型與表演形式之不同又有各種名稱。如:木鼓舞(佤族等)、銅鼓舞(壯族等)、鐵鼓舞(維吾爾、藏族)、陶質的蜂鼓舞(壯、瑤族)、竹筒舞(哈尼族)、象腳鼓舞(傣族等)、單鼓(漢、滿、蒙族)、手鼓舞(維吾爾族)、長鼓舞(瑤族)、猴鼓舞(苗、瑤族)等。
中國各民族中流傳的鼓舞,多是唐宋以來盛行一時的舞蹈形式,有些已有上千年的歷史,有些在漢族中已經失傳。值得注意的是:失傳的唐代“杖鼓”在朝鮮族民間仍有單人或集體演奏技藝精湛的“杖鼓舞”俗稱長鼓舞的風習。失傳的宋代“花腔腰鼓”在壯、瑤、毛南等民族中仍有流傳,這種腰鼓鼓腔用陶土燒制,中部細如蜂腰,當地稱作“陶鼓”“蜂鼓”。農業社會初期鼓的數量不多,當社會發展畜牧業興起,充足的皮革供應使革鼓與鼓舞相應進入發展的新階段。各種鼓舞,是以鼓為道具或作為主要樂器,在鑼、镲、鈸等打擊樂配合下進行,且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色彩。反映出北方農民的豪邁,江南田園生活的情趣,或尚帶有原始文化遺存的古拙民風。若從功能上看,各種鼓舞無非是用于祈年、祭祀、耕作、戰爭以及悅神娛人活動,正是“六鼓四金”中“以節聲樂,以和軍旅,以正田役”古風的延伸與發展。鼓舞開農耕舞蹈文化先河,伴隨中華民族走過漫長的艱辛之路,不僅保存了古老的樂器、樂舞,還保存著純樸的民風,如今又激發人們迎接輝煌的明天。
威風鑼鼓——太平鼓舞——安塞腰鼓
威風鑼鼓——流傳于山西臨汾地區的洪洞、霍縣、汾西等地。過去多在廟會,祈神、求雨等活動中表演。演奏者在敲擊大鼓、鑼、鈸中傾情舞動,把自己生命的律動和祈求豐收的愿望都融會于表演之中。表演者配合默契,整齊劃一,氣勢磅礴,威風凜凜。強奏時,鼓聲震天,鈸光閃爍;輕奏時,又如春雨滋潤禾苗,給人們帶來愉悅與鼓舞,從而增強求得好年景的信念。這該是《易.系辭》“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風雨”的意境。
關于威風鑼鼓的民間傳說還渲染著神話色彩,與“堯王禪讓給舜,又把娥皇、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”有關。堯的家鄉在洪洞羊懈村,舜在神里村(一說在萬安村),每年農歷三月初三,羊懈村組成威嚴的儀仗和鑼鼓隊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,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。由于是儀仗鑼鼓迎送,威風無比,所以稱作“威風鑼鼓”。鑼鼓的套路有三番,即:“堯王游康衢”“華封三祝”“萬民頌堯王”,都是紀念和贊頌堯王的宏恩大德。民間有關堯舜禪讓的說法雖無法考證,但卻表明了群眾對太平盛世、豐衣足食的向往,對關心群眾疾苦的清官之期望。“華封三祝”源于堯王傳說的吉祥祝詞,祝愿堯王“多富(福)、多壽、多男子”。民間吉祥圖案中,把佛手、蟠桃、石榴三者象征“華封三祝”。也曾是當地村民寄寓多福、多壽、多子孫的愿望。
1990年9月山西臨汾410名農民組成的“威風鑼鼓”隊,在北京第八屆亞運會開幕式上大顯身手,他們獻出、舞出震撼大地的強音,成為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后,展現新農民心聲的動態形象,顯示出今日中國人民豪邁的氣概。
太平鼓舞——以“太平鼓”命名的有兩種:一種是用扇形帶柄的單面鼓,另一種用筒形雙面大鼓,兩者的鼓型、舞法雖有極大區別,但都是用來寄寓人們對太平盛世、五谷豐登的向往。扇形太平鼓(或稱單鼓、羊皮鼓)在全國各地、在漢、滿、蒙古等民族中都有流傳。清代的北京,盛行打太平鼓。富察敦崇《燕京歲時記》載:“太平鼓者,系鐵圈之上蒙以驢皮,形如團扇,柄下綴以鐵環,兒童三五成群,以藤杖擊之,鼓聲冬冬然,環聲睜睜然,上下相應,即所謂迎年之鼓也。”現在,除鼓面多用羊皮或紙蒙制外,與當年所載完全相同,而且人們也把歲末、年初的鼓聲看作太平的預兆,將有好年景的象征。過去,京畿一帶進入臘月以后,制鼓的手藝人就沿村串戶,上門修鼓、換鼓面,太平鼓的發展有了保障。當時打太平鼓的多是年輕婦女與兒童,表演時邊打邊舞,間歇時唱民間小調“繩兒歌”,形式自由、活潑??谷諔馉幈l后風習漸冷落,1950年代開始復蘇,1980年代又興盛起來。此時,當年的舞蹈能手雖已年近花甲,但打起太平鼓來,其舞姿、動態依然那樣地優美、輕快。鼓聲喚醒了她們姑娘時的記憶,忘我的表演中又泛出年輕時的光彩,這正是“人體文化”的奧秘。
蘭州太平鼓鼓長1米,直徑50公分,鼓面用耗牛皮蒙制,鼓槌用牛皮筋擰成長鞭狀。表演時舞者將大鼓斜挎右肩,鼓身墜至左小腿旁,離地約10公分。鼓上有一小鐵環,用左手拇指扣緊,以便舞動時鼓身穩扎。如此龐然大鼓,要達到揮舞自如,不僅靠演員的強壯體力,還要靠全身心地投入和特殊的人舞鼓、鼓帶人技藝。該鼓身涂大紅漆,繪金獅圖案,鼓面繪黑白太極圖,以增加鼓的神奇威力,寓以驚天動地、云雷怒吼之意。表演套路中有“鷂子翻身”“乘馬揚鞭”“彎弓射雁”等,而且多半是在鼓下落過程中擊打,揮鞭一擊,舞姿非凡,鼓聲如雷,聲震一二里外,當數十名鼓手同時擊鼓而舞,其音聲氣勢可想而知。表演時還有多面大鑼配合,鑼鼓聲烘托著年節歡快的氣氛,增強了人們迎來太平年景的信心。
安塞腰鼓——陜西鼓舞和山西鼓舞一樣,種類繁多、技藝驚人。其中,陜北的腰鼓在1940-50年代期間逐漸擴展直至遍及全國,成為新型的民間舞蹈形式。進入1980年代,陜北的“安塞腰鼓”又轟動全國。如果說“威風鑼鼓”“蘭州太平鼓”是金鼓齊鳴、壯闊的陽剛之美的話,那么“安塞腰鼓”則是人鼓合一,沖闖騰越,既顯示群體精神,又突出了個性之美。沖闖:是舞者的氣勢和表演上的不拘一格,它體現在動作的勇猛自如和節奏的快速多變上,同樣的踢腿擊鼓,可踢得更高,打得更響,沖勁十足,起伏跌宕。騰越:是人們在表演中群體精神的升華。演員常常在高高躍起時,急展雙臂,摹地收回擊鼓。整個表演像龍騰虎躍,風起雷鳴,振奮人心。它顯示出新一代農民擺脫千百年來土地的束縛,反過來要做大地的主人,開發和利用整個黃土高原的氣概。這就是民間舞蹈對“鼓之舞之以盡神”中之“神”字的詮釋。
壯族銅鼓舞與賽銅鼓——廣西紅水河流域的東蘭、都安、馬山一帶壯族村寨,節日里素有賽銅鼓與跳銅鼓舞的風習。銅鼓隊多用音色高亢的公鼓(鼓面小)、音色渾厚的母鼓(鼓面大)各兩面組成。春節期間賽銅鼓時,各村銅鼓隊常把銅鼓搬上岸邊山頭,隔河與對岸的隊賽鼓,鼓手們奮力敲擊,都想以洪亮的鼓聲壓倒對方,直至對方息鼓無聲,方算取勝。圍觀助興的群眾,用草笠為擊鼓者扇涼。入夜,人們持火把川流其間,更是熱鬧壯觀。
壯族銅鼓舞,主要是以銅鼓特有的樂音、鼓點的變化,配合一名鼓舞者敲擊大皮鼓起舞的表演,以增添鼓舞的氣氛,適應群眾的審美心理。目前的表演,一般是把四面銅鼓吊掛在村前大榕樹上,由四個青年持竹片敲擊。一面大皮鼓放置場地中心,鼓舞者雙手持鼓槌或正擊、反擊,或轉身、翻身,變換動作邊擊邊舞,舞姿矯健、灑脫,四青年配合舞者的表演擊銅鼓,時輕時重,時緩時急,音調和諧,渾然一體,使鼓舞更加***。另外,表演中,常有兩人和擊大度鼓者相配合,一人肩扛竹筒,用竹棍敲打,另一人持笠帽為擊鼓者扇涼,三人配合默契,穿插跳躍,繞鼓而鼓,非常別致、風趣。
苗族銅鼓舞,多在盛大節日,如“吃牯臟”“苗年”“蘆笙節”活動中表演。銅鼓架設在場地中心,由一名鼓手敲打,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銅鼓后面,時近時遠相配合,以增強樂音效果。舞者人數不限,經常是越百上千,圍成幾個大圓圈,合著銅鼓的敲擊變化互相呼應,表演以日常勞動生活為內容的舞蹈。苗族銅鼓的敲打方法,一般都有固定的鼓點、讀法及呼喊聲,由于群眾非常熟悉這些鼓點和讀法所包含的內容,所以鼓聲具有“鼓語”的特點。鼓手執雙槌棒擊鼓鼓點有專門的讀法:“咚”表示右手擊鼓心,“嘎”表示左手擊鼓邊,“的”表示雙槌相擊。例如“翻高豆”,意為“趕斑鳩”,舞蹈表現農民聽說飛來的斑鳩,正在刨出黃豆種啄食,于是騎著馬來到田里驅趕斑鳩。舞蹈動作有:在地邊趕斑鳩、作抬腿趕、騎著馬趕、拍掌轉身下蹲甩腰趕斑鳩等4個動作。又如“平冷潘拉冬高冬”,苗語意為“迎客舞”,表現主人以舞蹈歡迎客人的到來。據說此鼓點是受山林中啄木鳥“篤篤”啄木聲的啟發而編成的??腿说絹頃r,主人和迎客者在路邊兩旁,拍手歡舞,迎客人進寨。其他還有表現“獲獵歸來”“兒童放鴨”“撈蝦”“捉蟹”,以及“吃牯臟”中表演的祭祀性“刀舞”等,都有不同的鼓點讀法和苗語鼓詞。